企业新闻
6月17日,一场以“精益赋能·班组筑基”为主题的精益班组建设工作坊在营销中心405培训室举行。来自公司各单位生产、质量、设备、安全等部门的50余名中层领导、班组长及核心骨干齐聚一堂,围绕“班组管理七大任务”展开深度研讨。不同于传统培训的“填鸭式”讲授,这场工作坊更像是一场“基层智慧的碰撞会”——当精益理念遇上几十年的一线经验,当标准化流程碰撞实操痛点,2天半的沉浸式学习中,“如何让精益真正落地基层”从抽象概念,逐渐变成了可触摸、可复制的方法论。公司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、工会主席王伟参加开班仪式并提出要求。
从“经验管理”到“精益思维”的认知突围
工作坊首日,培训导师用一组数据打破了参会学员的固有认知:“根据我们对基层的调研,73%的班组曾因流程模糊导致返工,41%的质量问题源于未标准化的操作习惯。”这组数据像一根细针,挑开了“经验管班组”的隐忧——许多班组长习惯了“靠经验带人、凭感觉做事”,但在订单交付压力增大、质量要求升级的今天,“人治”已难以应对复杂挑战。
“精益不是大公司的专利,而是解决基层痛点的‘工具箱’。”导师的开场白直击核心。为了让抽象的“精益理念”落地,工作坊设计了“问题诊断”环节:6组学员现场列举日常管理中的“头疼事”。这些问题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基层管理的真实状态。
“这些问题的本质,是缺乏‘系统思维’。”导师引导学员用“精益五问”重新审视问题。例如,破解惯性思维,可以“将老员工的隐性经验转化为可视化操作清单”;针对“设备故障”,有人联想到“用TPM‘自主保全’模式,让操作员工参与日常保养”。这场讨论让学员意识到,精益不是“额外任务”,而是用更系统的方法优化现有流程。
七大任务的“精益拆解”与流程再造
班组管理的七大任务是本次工作坊的核心主线。导师没有照本宣科,而是以“案例+模拟”的方式,带着学员逐个任务“拆解—设计—验证”。在导师的带动下,学员们从目标管理的“公司指标”到“班组行动”,从流程管理的“混乱”到“可视化”,从标准管理的“个人经验”到“组织资产”。大家在学习中思路得到拓展。
当工作坊结束时,一位参训学员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以前总觉得精益是‘管工具、管流程’,现在才明白,精益的核心是‘管人’——激活每个人的改善意识,让标准成为习惯,让流程服务于人。”
这场工作坊或许没有华丽的理论,但它用基层的语言、真实的案例、可操作的方法,让精益从“理念”变成了“工具”,从“课堂”走向了“现场”。正如导师所说:“班组是企业最小的细胞,当每个细胞都具备精益的‘生命力’,整个组织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、可持续的发展。”